1. 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学而时习 >内容

定陵为什么叫定陵

明神宗朱翊钧的陵为什么叫定陵?

陵号是由历代**的陵墓而得名,均是取有吉祥之意的文字。这些文字在**古代的谥法中,一般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含义。 所以什么孝,景,泰,昭都是从《谥法解》中找出来的, 定一般都是安民大虑,也就是着重体现万里三大征的胜利,剿灭了影响民生的几处兵灾~


定陵简介 定陵介绍

1、定陵,又称孙吴墓、天子坟。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围屏乡龙华行政村,在县城东12公里、洞阳村东1公里、314省道北侧100米处。是东吴景帝孙休陵寝,葬有吴景帝孙休及皇后朱氏。为一圆形土丘,黄土高5米,圈长50余米,占地约200平方米。

2、清顺治年间雨渍,见有一隧道,即疑此为吴景帝陵,当地人谓之“天子坟”。墓前曾有石人、石马。

3、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曾有村民顺隧道挖此墓,挖掘约3米左右即被当地**制止。据挖出的水道砖形和纹饰判断,系三国时期墓葬,墓主不详。

4、现墓葬保护完好,为马鞍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介绍

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**朱翊钧(年号万历)的陵墓。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(孝端、孝靖)。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,位于长陵西南方。

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,万历十二年(公元1584年)开工,历时6年方完成,耗银八百万两。陵墓建成时**只有28岁,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。定陵成为十三陵中**的三座陵园之一。

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,前有宽阔院落三进,后有高大宝城一座。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。

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。亭周围有祠祭署、宰牲亭、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。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-外罗城(围墙外的围墙)。

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、祾恩殿、宝城、明楼和地下宫殿等,占地182000平方米,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。

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定陵被当做“牛鬼蛇神”批斗,万历**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。

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(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),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,迅速风化,因此,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。

扩展资料:

明定陵埋葬的**:

明神宗朱翊钧(1563年9月4日-1620年8月18日),明朝第十三位**,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,生母孝定太后李氏。

隆庆二年(1568)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,正位东宫。隆庆六年(1572年),明穆宗驾崩,10岁的朱翊钧即位,年号万历,在位48年,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**。

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,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,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**经济有很大的发展,开创了“万历中兴”的局面。期间主持了**的万历三大征,巩固了汉家疆土,但也耗费了大量帑银。

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,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、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,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,**运转几乎停摆。明神宗执政晚期,*争长期持续,导致朝政日益**。

另外,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,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。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,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,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。

明神宗在位期间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,**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。在此期间,**出现了****萌芽。

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,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明神宗,开始西学东渐,整个**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、个性解放的精神。

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七月二十一日,明神宗**,终年56岁,庙号神宗,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**,葬十三陵之定陵。*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,明神宗*后仅24年,明朝灭亡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朱翊钧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明定陵


开始郭沫若等人想发掘明长陵,因何改成了明定陵?

1956年——1957年,**考古工作者对明定陵进行了发掘。

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(万历**)和他两个皇后(孝端显皇后、孝靖皇后)的陵墓,位于昌平区大峪山下,占地约18万平方米。在为期一年多的发掘中,考古工作者从明定陵里出土了3000多件各类器物,涵盖金器、银器、玉器、珠宝、金冠、凤冠、兖服、冕冠、百子衣等多个种类。1959年9月30日,**在明定陵原址上设立了博物馆,即定陵博物馆,由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。

定陵博物馆

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,这次发掘中出土的文物,没有得到完整、完好的保护,因此**禁止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。发掘明定陵,便成为****次,也是迄今为止**一次对帝王陵墓进行有**发掘。

鲜有人知的是,最初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目标,并非明定陵,而是明长陵。

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皇后的陵墓,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,占地约12万平方米,属于明十三陵之首(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)。

明长陵

那么,考古工作者为什么想着要发掘明长陵呢?

这与历史学家吴晗、郭沫若等人有很大关系。

吴晗是****历史学家。早在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后,吴晗就在恩师胡适的建议下,专门研究明史,写下了40多篇研究明史的文章,在史学界声名鹊起。从清华大学毕业后,吴晗又留校授课,给学生们讲明史。此后,吴晗终生研究明史,成为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。吴晗所撰写的《朱元璋传》,在史学界发生过重大的影响。

吴晗与郭沫若

1955年,为了更好研究明史,吴晗产生了发掘明十三陵的想法,这个想法与郭沫若等人不谋而合。于是,当年10月4日,吴晗与郭沫若、沈雁冰、邓拓、范文澜、张苏一起联名打了一份《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》,请求对明长陵进行发掘。5天后,《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》被批准。

当年12月,吴晗、郭沫若、沈雁冰、邓拓、范文澜、张苏这6位文化界人士,与夏鼐、郑振铎、王昆仑组成了长陵发掘委员会,下设考古发掘工作队,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的赵其昌担任队长。

长陵发掘委员会的成员,每一个都是历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。吴晗和郭沫若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,沈雁冰即**作家茅盾,范文澜是《**通史简编》的作者,张苏是文化界人士,夏鼐是**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,郑振铎是**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,王昆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。

12月31日,赵其昌率领考古发掘工作队带着各种考古工具来到明长陵进行勘探。这是一次有**、有组织的考古发掘,不能像当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那样,采取**野蛮发掘的办法,必须严格地按照考古发掘的程序来。然而,这毕竟是****次发掘**陵墓,考古发掘队员们缺乏足够的经验,他们在明长陵的宝城、宝顶上勘探了很久,竟然找不到一丝头绪。

明长陵

第二年春天,眼看时间**天过去,明长陵的考古发掘行动却毫无进展,长陵发掘委员会决定,明长陵规模太大,不如先发掘一个较小的**陵墓。于是,考古发掘工作队选择了明献陵。

明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的陵墓。朱高炽比较节俭,临*时口授遗诏:“朕既临御日浅,恩泽未浃于民,不忍重劳,山陵制度务从俭约。”因而明献陵的规模很小,占地面积只有约4.2万平方米。此外,明献陵离明长陵较近,方便考古发掘工作队迅速转移阵地。

明献陵

可是,考古发掘工作队在明献陵转悠了十几天,依然一无所获。

长陵发掘委员会随即将发掘目标转向明定陵。他们认为,明定陵营建的年代较晚,地面建筑保存比较完整,有利于将来的修复工作。就这样,考古发掘工作队再次转战于明定陵。

明长陵地宫

考古发掘工作队在明定陵勘探了几天后,一次偶然的发现,改变了明定陵的命运——这天,赵其昌与队员打算在宝城城墙边一块石头上坐下来休息时,无意中在城墙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。经过长陵发掘委员会实地查证,确定了这个圆洞是地宫入口。

明定陵就取代了明长陵,成为****次有**发掘的帝王陵墓。
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aomaiwang.com/xueershixi/4268.html